2012年9月27日 星期四

【節目介紹】仁愛圓環-麵包以後

曾彥婷與陳佳慧,空間意象的操縱師 

熟悉小戲節的朋友一定不陌生這對組合。2010年《Here She Is-張明》與2011年《暮》的創作者,一位擅長燈光設計與物件表演,一位專精於空間、視覺與造型的掌握。

「探索空間及物件物質」是共同的關注核心。她們都著迷於從材質出發想像各種可能、用畫面堆砌氛圍寓示一則故事。

曾彥婷,就是河童,近年來在劇場嘗試不同面向的創作形式,作品多以空間及日常物件碰觸描繪人的內在狀態。陳佳慧,又獅虎,在學校的時候主修舞台設計。喜歡冒險、無語言的溝通,曾遊牧旅行海外一整年。擅長空間、視覺設計,作品涵蓋舞台設計、空間裝置、造型設計、戲偶設計、影像動畫、繪本等。舞台設計作品【發芽】參展2007PQ布拉格劇場設計四年展學。



可以在演出現場看到材料質地變化過程的特殊性,是《麵包以後》在這次小戲節九組節目中詮釋物件的獨有角度。最早的出發點就是「玩」麵包這個材質,然後逐漸在玩的過程中,回溯到麵粉和麵團。
發展中,河童獅虎和麵包有過一段親密的相處時光,整個創作路徑是幾番不斷嘗試之後,又再次擊破的自我革命。她們藉由對質地的掌握,企圖尋找物件劇場(Objection Theatre)無需語言,即能傳達情感的豐富內容。
河童說,材料有它自身物理性的語言,那是無法複製或預期的。每一次演出現場,操作者和物之間,存在著微妙的有機轉換:操作的同時,也在跟隨材料自然產出的節奏,兩者的關係在不斷變動之中。

《麵包以後》從這樣的實驗出發,接著要說自然環境與變遷過程有關的事。注視著麵粉與麵包的物理性和表現性,它確實和自然環境有著緊密的連結,而有趣的是,麵粉也是取自於自然。「人-物-環境」,隱藏著一種自然韻律裡的相互連結,開放給觀眾解讀那存在於「表象之外」意涵的主動性。

河童曾說:「這些無生命體之所以會動人,是因為我們在它們身上看見了生命被賦予的過程,或者是生命與它們之間的依存關係。」The Greatest Thing Since The Bread,改造自美國俚語:The greatest thing since sliced bread,意思是「有史以來最好的事」。當我們在一個細微的舉動中體會了濃厚的情感 、從一件小事中體察了某種深刻道理,那的確可能是最好的事了。

《麵包以後》可深思亦可咀嚼,但請不要咬嚼麵包,且跟著創作者在現場一同隨著烘焙過程,細細品味「物」以自己的語言流瀉出來的呼吸脈動,即將要觸發的是,人與物之間生命本質的感動連結。


可深思亦可咀嚼的烘焙現場 《麵包以後》
空間意象的操縱師  曾彥婷+陳佳慧

場次-
10/19~21  Fri.~Sun. 19:30
10/20~21 Sat.~Sun. 14:30

場地-
Abby Rose Learning Studio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