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28日 星期五

【節目介紹】永康區-白



 今年小戲節微妙的親密引力不斷作用,民生社區從毫無斬獲到場地接連慷慨合作,三組國外團隊「巧妙光、影、偶的三重奏」,三齣以不同的歷史事件與社會角度切入的作品。在三區之中,也剛好都有著不同創作背景的七年級創作者。正是近期開始以觀念和身體實踐自己的林人中、從設計觀點出發的曾彥婷和陳佳慧,還有,從演員出發的魏雋展。

小戲節希望偶成為劇場元素的可能,不僅是一個劇種或一樣道具,所邀請台灣創作者,也希望以不同的切入角度,一起來建立偶元素的在地論述。現在談論偶,有趣的是偶的形式上「廣義」的討論,換句話說,還有什麼可以如偶一般的被使用。雋展說,轉換是最核心的關鍵。

身為演員,雋展相信情緒在空間中傳遞的力量,它是和觀眾一同呼吸的。「喝咖啡之於拿叉子插大腿」,這樣的比喻一點也不奇怪,因為透過演員的肢體和表情,轉換喝咖啡的動作,使之成為另一種情緒的表達。這樣的轉化是有「詮釋觀點」的轉化。情緒轉化促成了演員的行動改變,形態的波動傳導內在能量。所以,我們也可以用一張紙表現哈姆雷特。因為從身體改變為一張紙,重點則不再模仿真人,它更有權力可以超越擬人進而表現本質。碰!人和物的本質相連結了。

「假設我把紙捏出一顆頭來,這顆頭悲傷到撕裂,在空間中飄,這是哈姆雷特的狀態,也許就讓他掉在地上,輕輕掃過地板摩擦有聲,我想這已適當地表達了哈姆雷特的某一刻狀態。」



雋展的描繪之間手和紙栩栩如生,「重點在於如何選材,決定什麼要轉化成什麼。把一種語言翻譯成另一個空間的語彙,然後穿梭兩個空間,至少。」難怪操偶、演員、巫師是密不可分的。表象形式不同,轉化後操作的技巧也會不同。偶\物件讓雋展玩出更多能量轉換的另一個路徑。

雋展的作品中,從《女孩好餓》到《男孩》到《白》,是三種面對自我、死亡、回憶的不同力場。很久以前在處理思念,或思念者自己的自我認同,現在,直接尋找回憶中的父親,跟那個他相遇時的自己是否會做出犧牲?這次,父親最終醒來,為自己跳一支舞,當他經歷過這些的苦,苦痛會不會仍然有些是自由的?

他醒來,看看世界、看看死神、看看自己如紙一般的身體,然後離開。魏雋展從白色印象展開對父親的記憶書寫。在他手中的白紙,將巧妙地幻化成父親的身影、醫院的場景和記憶裡的小時候,穿梭、遊戲在每一個與父親相處的場景中。

白色印象記憶書寫 《白》
從內在出發的物件魂 魏雋展
現場音樂\黃思農  
照明\張以沁

場次-
10/12~14 Fri.~Sun. 19:30
10/13~14 Sat.~Sun. 14:30

場地-
東家畫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