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18日 星期二

【節目介紹】仁愛圓環-我有名字 I Have a Name


這齣戲的靈感來自閱讀古斯.路易特和艾琳.龐瓦得《悼念》一書。 這本書包含一個人名名單和三千張照片,他們是1942到1945年間從荷蘭被驅逐出境的猶太人和吉普賽人的兒童共一萬七千九百六十四人,全都在集中營被殺害。

擁有部分德國血統,出生於荷蘭。面對這段與自身有關的歷史,羅斌始終無法理解,在一個文明國家裡,殘酷殺戮究竟從何而來?人性何以被一個時代扭曲至此?


一直以來羅斌都在心中醞釀著處理這一議題,但始終找不到適合的時間來消化整理太多的情緒和片斷的畫面。某日,他翻閱《悼念》嘗試聯繫作者,收到了一封記載著幾十則聯絡人的信件-書中被紀念的孩子們的親人。

羅斌循線繼續聯絡,這些背負傷痛繼續生活的人們,提供了更多關於細節的第一手資料,更多日常照片、小女孩的塗鴉手稿、他們的生活樣貌,甚至是訴說著逃亡過程的紀錄片。隨著一通通電話、一封封email,跨海而來的感謝與肯定,都讓羅斌和工作團隊們,更加確信:是的,在戰爭和種族屠殺的陰影下,兒童仍然擁有純真與快樂-他們本就該擁有的權利。


(左: Abram van Coevorden, 中: Koen Gezang, 右:Lieneke de Vries )
照片都經過三位小孩親人同意使用
(特別感謝: Arie Meijer, Sara de Vries, Edward Gezang)

羅斌和伍姍姍創作的《我有名字》,不聚焦於恐懼,而是默默地去紀念這幾位被謀害的孩子。捕捉和想像受壓迫孩童們,曾經真實感受生活中快樂時刻的吉光片羽,以面對世界歷史的厚重和歷史在時間化的過程中,不斷堆砌、重複琢磨的龐雜情感與反省。為這齣戲,特別買了1930年代歐洲陶瓷作的洋娃娃頭,重新模擬了身體和頭髮等細節,製作成三個戲偶,來代表戲中三位受害的小孩。


陶瓷偶,質感特別接近小孩的稚嫩,
黃光下,臉色有了血肉、眼神有了熱度。

羅斌將在仁愛圓環的新畫廊展開,這故事的篇章。

在同一個時空中展出北京80後藝術家孟陽陽的作品,「無法辨別時間與空間,一種極具魔幻的氛圍充斥於畫面中,帶了些許誇張和戲劇性。」她的繪畫用色彩、宣洩、純粹的表現方式,描繪那些純真的,卻往往是成人理解不了而又琢磨不透的孩童形象,透露出一種強烈的情緒反應和溝通願望。兩位藝術家生長在全然不同的世代、創作於迥異的時空背景,孟陽陽描述社會壓力和變化中自我存在的意義,寓言式的畫面,試圖築構平靜的內心精神世界。

「不能銘記過去的人註定要重蹈覆轍。」 西班牙裔美國哲學家  喬治.桑塔亞那(1863─1952)

觀眾將會跟著此戲展開一段覺醒的旅程:當我們對邪惡勢力沒有警醒時所發生的慘劇,而那樣的事在世界任何地方、任何時間都有可能再次發生。


《我有名字》I Have a Name
大稻埕園丁  羅斌 Robin Ruizendaal + 伍姍姍 Shan Shan Wu

演出場次-
10/19  Fri.   19:30
10/20  Sat. 14:30  19:30
10/21  Sun. 14:30  19:30

演出場地-
Nou Gallery 新畫廊(台北市仁愛路四段232號)





1 則留言:

  1. 是羅斌導演要自己演耶...從來沒見過耶...
    超期待!!!

    回覆刪除